【郑州启乐园感统】「感统失调」是智商税还是真该重视?
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6:17:37点击量:17
最近老有家长向提问:
“老师,我家宝宝走路总是摔倒,是不是「感统失调」?需不需要做感统训练?”

对于感统,父母们都不陌生。
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好动不安、担心爱哭、粘人、情绪不好、任性不听话,以及动作不协调等多种表现的时候,很多人就会纷纷告诉你,“因为你的孩子感统失调”。其实“感统”——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,所表达的是“把感觉信息统一”。
简单来说,我们的所有感觉不是从天而降的,而是需要两个步骤:① 通过我们与外界接触输入大脑。
② 大脑处理完之后输出感觉信息,也就是我们认为的感觉。
大部分人能联想到的感统障碍是孩子走路不稳、打人手很重等等,不能说这是错的,但绝对是太片面,实际上感统障碍可能发生在任意方面。实际上,每个人都有一定的“感统失调”,举个栗子,大家都有过写黑板字的经历:记得吗?有的人会越写越歪;有的人写的字会大小不一;还有的人会写得特别丑...中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叶壮老师就曾说过:「感统失调」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,这也意味着怎么说都不会错。因此很多机构,就钻了这个空子,刻意制造「感统失调」的焦虑,什么问题都算到「感统失调」头上,达到让家长付钱的目的。那么一般有哪些误区,让孩子被判定为「感统失调」呢?拒绝他人的身体接触,确实是感觉统合不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。
但反过来说,不愿意被抱就是「感统失调」,却不一定成立。就像咳嗽,可能是支气管炎,也可能是呛了水,但不能因为咳嗽,我们就直接给出呼吸系统重病的结论。当孩子两岁左右,学会了认生,不像刚出生时谁抱都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。孩子认为外界他人是不安全的,当然不愿意被抱,大多数情况跟「感统失调」没有关系。注意力不集中,是很多家长特别担心的问题,其实注意力不集中的潜在原因非常多。对于婴幼儿,更多的情况是现实情况中过多干扰,让孩子没有达到长期专注于一件事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即使不做感觉统合训练,孩子的专注力也会得到提高。
认识到感统的一些误区之后,我们想提高孩子的感统能力,让孩子感统能力更进一步发展,又有哪些办法呢?家长在亲子游戏互动时,首先观察孩子的表情,如果孩子出现太明显的抗拒,那么家长可以体验给孩子看,引起孩子的好奇,以和孩子一起玩沙为例:
▼ 视觉:我看到这盘动力沙的颜色是大地色,和我们平时踩在脚底的土地颜色一模一样(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形成关联)。▼ 触觉:我把动力沙抓在手里,摩擦它的感觉,冰凉的、粘粘的,是一种比较奇怪的感觉(代入孩子可能有的感受,去尝试“定义”孩子的情绪特征)。▼ 听觉:它还有沙沙声,非常微妙,从漏斗上倒下去的过程我听到了它的声音(边做动作边描述声音,让孩子感觉到这个材料在其他领域上的差异性)。这个过程扩大了孩子的心理舒适区,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到底在哪一部分敏感,对哪部分好奇,对哪部分无反应,更好地引导孩子。孩子的探索需要满足三个关键词:足够大的空间、足够多的元素、足够多的时间去探索。「感统失调」并不代表就是孩子所有问题和行为差异化的问题终结者,更不代表我们要焦虑地给每一个孩子贴标签。而且,有感统障碍不代表是坏事,比如味觉异常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出色的品酒大师,不要轻易觉得孩子感统失调,就是生病了。而这些判断,也需要我们父母擦亮双眼,持续地了解、观察、学习,让宝宝更好、更快乐无忧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