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感觉统合?
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,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,以不同的感觉通路(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前庭觉和本体觉等)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,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(包括:解释、比较、增强、抑制、联系、统一),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,简称“感统”。
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,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。 例如:先兆流产、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、早产、剖腹产,出生后家长摇抱少,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,孩子静坐多,活动少,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。 这些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,到了学龄期,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。 独生子女出现感觉统合障碍的主要原因是:缺乏运动、缺乏游戏、缺乏大自然的熏陶等。 那么如何发现孩子是否出现了感统失调呢?
儿童感统失调的典型表现
0-7岁的孩子: 孩子触觉失调,可能会: 喜欢吮吸手指、咬指甲、咬被角; 胆小、怕生、爱哭、内向; 讨厌洗头洗脸、怕摸湿黏物品。 孩子前庭觉、视知觉失调,可能会: 转很久不会头晕或一转就晕; 平衡感差,走路东倒西歪、常碰撞; 常踮脚尖走路、怕被举高。 孩子本体觉、听知失调,可能会: 一句话要多听几遍才理解; 语言发育迟缓、发音咬字不清。 7-12岁的孩子: 分不清左右、常常写错别字; 手脚较笨拙、坐姿也不端正; 阅读抄写会频繁出现跳字漏行; 学习时易受干扰且注意力不集中; 粗心大意、丢三落四; 空间理解能力弱、计算容易出错; 听觉反应慢、词汇记忆差。 12-18岁的孩子: 孤僻、叛逆、逃课、有暴力行为; 容易骄傲自大、容易过度放纵自己; 交友困难、容易冲动且日常动作夸大; 对学习不感兴趣、缺乏耐心; 喜欢寻求刺激、经常熬夜; 更易沉溺网络、易染上烟酒。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叛逆行为,只是感统失调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比例更高。 感统失调是否需要康复训练?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,感统失调可以分为:触觉失调、前庭平衡觉失调、本体觉失调、视知觉失调和听知觉失调。 感统失调目前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孩子中的问题,但是如果感统失调的程度比较严重,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、学习和社交能力,甚至会降低孩子的生活质量。对于超过12岁的孩子,干预训练会面临一些挑战。 感统失调干预的时间非常重要: 0-3岁——感统训练起步期; 3-6岁——感统训练黄金期; 6-9岁——感统训练补救期; 9-12岁——感统训练的抢救期。 所以在适龄的时候带孩子进行感统训练十分有必要。专业的感统训练的的确确能改善儿童肢体控制能力弱的问题。 比如通过感统训练,孩子的脑内运动神经和本体感觉反馈相互作用即可建立运动的协调,改善大脑对肌肉的控制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善本体觉失调。 通过感统训练,可以改善孩子的运动错觉性眩晕、平衡失调等问题,而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前庭觉失调。
有些孩子的问题绝不是单单依靠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解决的,比如孤独症。 孤独症孩子的主要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低,进而对身体四肢的控制不甚完善,导致了走不稳、坐不住、站不直、爱摔跤、到处跑、易受伤、不协调等问题。这些症状并非源自肌肉或骨骼本身,而是支配肢体运动的大脑神经发育欠佳导致的。 所以,孤独症孩子光做感统训练是不行的,还要通过肢体控制、感知觉、注意力、认知训练、语言表达、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训练等多方发展才能促进自我意识,进而增加肢体控制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