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普通家庭,没有能力供孩子读国际学校,是不是只能让孩子去努力卷?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心声,用心是可以理解的:既然在教育上只有公立体制一条路可以选,那么就让孩子勤学苦练,在竞争中胜出,未来才能更成功、过更好的生活。
如果理性的来看,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、更成功更幸福,拼命卷、苦苦学,是否有用呢?
著名心理学家、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用25年的研究告诉大家:如果只盯着未来的成功,不在乎当下的体验,不可以。
越是对成功念念不忘,就越有可能错过它。因为成功如同幸福,不是追求就能得到;它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,意外获得的副产品。 这项研究成果,被记录在了米哈里的开山之作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中,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赵昱鲲等老师倾力推荐。 01 让人幸福且成功的秘密, 原来在于最优体验? 我们早期的研究对象包括数百位艺术家、运动员、音乐家、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,他们都以自己喜爱的活动为业。根据他们的陈述,我们在“心流”概念的基础上,建立了最优体验的理论。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,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。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,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。 在“心流”的状态下,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,在做这件事情完成之后,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、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,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,比如爬山、游泳、打球、玩游戏、阅读、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。 后来,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小组及后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同人,借助这套理论模式,访问了几千个来自各行各业的人。研究结果显示,不论男女老幼,不分文化差异,所有人对最优体验的描述大都相同。 最早的数据以访谈记录和问卷为主,逐渐发展出一套评估主观体验的新方法——心理体验抽样法,每位受测者都要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,为期一周,每当呼叫器一响,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受和心情,每天8次。 研究团队总共收到了这样的人生体验剖面分析记录超过10万份,构成了《心流》一书的数据基础。 研究结论是具有颠覆性的:我们常常以为拥有了健康、美貌、金钱、权力,就能获得幸福,事实并非如此。 02 最优体验的心流 最优体验最普遍、最清晰的特质是:当事人全神贯注,一切动作都不假思索,几乎完全自动自发;他们的知觉甚至泯灭,人与行动完全合一。 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的演出时表示:“当时注意力完全集中,心中没有任何杂念,什么也不想;只是专心做一件事,全部活力畅流无阻,你会觉得轻松、自在而精力旺盛。 一位乐于陪小女孩玩的母亲说:“她很喜欢读书,所以我们经常一块阅读,她读给我听,我念给她听。在这期间,我觉得脱离了世界,完全沉浸在彼此紧密的互动中。”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情形时说:“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——你连想都不想。即使屋顶塌下来,只要没被击中,你就不会察觉。” 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把“最优体验”命名为“心流”。这个简单的字眼充分描述了那种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。心流体验虽然表面上看来不费吹灰之力,实际上却远非如此。它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体能,或经过严格的心灵训练。 03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 有五个特点: 大量证据表明: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方式,对孩子成年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有持续的影响力。 在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发现: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,在大多数情况下,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、满足而坚强。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: 第一是【清晰】,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——在家人互动关系中,目标与回馈就毫不含糊。 第二是【重视】,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、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兴趣,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,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。 第三是【选择】,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,包括不听父母的话——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。 第四是【投入】,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,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,全心全意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。 最后是【挑战】,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。 这五个条件构成所谓“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”,因为他们提供了享受人生乐趣的理想训练,这五大特色很明显与心流体验相同,在能提供明确目标、回馈、控制感、全神贯注,并着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,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,享受心流。 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,什么事不可以做,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;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,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;同时,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,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。 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,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,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。 母庸置疑,家庭能否提供自成目标的环境,在孩子未离家之前影响最大:享有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生活的幸运儿,一定比较快乐、坚强、活泼、满足。孩子自修或在学校上课时,自成目标的家庭背景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最优体验。 04 做自己的主人 不做外在目标的傀儡 我们从小就以为,人生最重要的是未来。父母教孩子养成好习惯,为的是长大以后对他们有益;老师向学生保证,无聊的课程日后有助于他们谋职;公司主管告诉新员工,要有耐心、努力工作,因为有朝一日会晋升为主管——然而在漫长的晋升之路尽头,退休的时刻也会同时到来。 爱默生曾说:我们对生后有种种期许,却从未真正生活过。 当然,在强调“享受在未来”,有时是不可避免的。弗洛伊多及其他心理学家指出: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。社会成员不论乐意与否,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,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。 彻底社会化的人,只追求周遭他认定应该期望的东西,他可能会经历许多难能可贵的事,但因这些事与他的欲望不符,他就会完全忽略他们。 他在意的并非现在拥有的,而是满足别人要求后能获得什么。这种沦为社会控制奴隶的人,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求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。 求生,尤其是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求生,绝对有必要为实现外在目标,暂时牺牲一时的满足,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。 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奖赏为念,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,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。 当奖赏不再受外在力量管制时,权力就回到了个人手中。如果还是老板皱一下眉头就使我们整天提心吊胆,代表我们没有决定体验内涵的自由。 因为体验就是现实,我们可以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,如此一来,也就摆脱了外界的威胁利诱,释放内在的生命。
通往幸福和成功的金钥匙
更有甚者,能提供自成目标环境的家庭,会为家庭成员保留可观的心灵能量,从而提高对任何事物的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