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会攻击人的儿童、可提供正面的社会行为训练。 所谓正面的社会行为是指: 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事情 正确解读别人的感觉 恰当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(例如邀请别人、向别人开口说话) 建设性地驳斥别人的攻击(例如嘲笑、辱骂、殴打) 和其他孩子建立持久的关系和友谊 自我坚持但不攻击别人 在消除攻击行为的同时,孩子们要学习如何用正面的社会行为模式取代不恰当的行为。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们理解,其进行方式与社交训练相仿。另外,孩子们也要学习放松技巧,因为他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,唯有放松,训练才会有效。 除此以外,训练师会教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的适当行为。 训练分为个别训练和团体训练。社交问题较严重的孩子,一开始必须接受个别训练,在学完基本技巧,如改进对困难社交情境的认知后,孩子便可以接受团体训练。团体训练是现学现卖、学习应用经验的好机会。 对于情绪低落、忧郁的孩子,首要任务是和他们谈谈其经历,以便了解他们的害怕、担心和不安。但同时也不要忘记让孩子知道,有些事情他已经控制得很好。 在后续的训练课程中,孩子学习如何大胆去做某些事,并完成它(例如向别的孩子开口说话、相约一起玩、驳斥别人的挖苦)。在训练课上,他需要练习怎么做,例如如何接近其他孩子或参与上课的讨论。此外还有“家庭作业”,即让孩子在课堂上报告日常生活状况。孩子受到不断进步的激励,会更加独立地尝试他的新能力。在整体状况变得有利的情况下,忧郁心境将会逐渐好转。 完整的干预训练总是会把父母一并纳入,而纳入重点如下: 关于注意力缺失的实务知识:训练师会把注意力缺失及其后果的实务知识介绍给孩子的父母。尤其重要的是,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注意力缺失是一种行为障碍。 给予孩子日常生活上的协助:父母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有效地协助孩子(例如表达善意、理解孩子并支持其正面行为;排除使孩子分心的条件;以正面的暗示给予协助)。不过,父母不应该过度扮演“孩子的训练师”,而应单纯的做父母。 重新调整容易引起冲突的情境:根据经验,困难的情境应该通过改变的行为教导来“化解”,事前预防冲突发生(例如预先摄像可能变成问题的情境,清楚表达期待和要求、在行为恶化之前及时打断它)。 建设性的目标:面对孩子难以教导的情境,应该视为可以累积经验的行为范例,而不应视为“恶意行为”,如此便能产生建设性的目标。也就是说,目标应注意孩子的正面行为,加以鼓励、支持,而不是一味惩罚其不良行为。